后门桥(万宁桥)

  后门桥(万宁桥)插图

  后门桥原称万宁桥,位于北京的中轴线上,在地安门以北,鼓楼以南的位置。桥始建于元代的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开始为木桥,后改为单孔石桥。万宁桥是积水潭的入口,并且设有闸口,漕船要进入积水潭,必须从桥下经过。万宁桥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它不仅是元大都城内通惠河上的重要通水孔道,也成为研究北京漕运的标志。现桥面已铺沥青路,仅存两侧栏板,河道已填平建房。

  后门桥(万宁桥)插图1

  环境改善

  北京东城区交道口城管分队与什刹海管理处工作人员来到与北海后海相临的后门桥东段河道,对河面、河岸两侧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整治,共清理垃圾及废弃物、漂浮物20余袋,使此地的环境有了根本改善,有效地防止了蚊蝇滋生。与北海后海仅一桥之隔的后门桥东段河道,全长50米,宽约25米,于2000年按古河道原貌修建。由于地处东、西城交界,长期有商贩、行人和居民往河内乱丢乱倒废弃物,又缺乏管理,造成河面及两岸周边环境脏乱。为了从根本上改变现状,防止垃圾增多造成蚊蝇滋生,交道口街道制订了专项整治方案,并与什刹海管理处协调,对后门桥河面、河岸两侧及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并由后海引入清水,彻底改变脏乱环境。据了解,街道已安排专人对河道环境进行每日监察,并将定期对河面及两岸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

  后门桥(万宁桥)插图2

  后门桥介绍

  是老北京的商业区,亦是要饭的云聚之所

  位于地安门和鼓楼之间的后门桥,是老北京的商业区,亦是要饭的云聚之所。要饭的面黄体瘦,整天在桥边一蹲,时人谥之为镇桥侯。著书言及乞丐,有伤及大雅之嫌。其实,对城市的研究而言,乞丐是一个颇能反映实质的切入点。首先应探讨的是什么人沦为乞丐,因为乞丐是“自由民”,不承担封建义务。其次是一个城市能容纳乞丐的数量,直接反映了城市的人口构成、经济结构,以及“繁荣”的基础。再其次是市政当局对乞丐的态度,最能反映出社会是处于上升时期还是没落时期。故一些研究城市的专著,均有关于乞丐的章节,写老北京的镖行,也就不能不言及乞丐。

  后门桥(万宁桥)插图3

  北京的乞丐有两大帮,南帮以天桥为聚集点,南帮乞丐大多是家乡遇水旱之灾而流入京城的饥民。进京后有“打工”的追求,也不会久滞,灾情一过也就返乡务农。北帮以后门桥为聚集点,是职业乞丐。职业乞丐以要饭为业,无打工的追求,沦为职业乞丐之前,大多是“游手之徒”。后门桥和掌管京城治安的军政机关步军统领衙门近在咫尺。嘎杂子们都有法制观念,更有“眼力见儿”,闹事很会选择场合。故后门桥一带“社会治安好”。但旧京治安机关有个不成文的土政策——不惩治要饭的。这种土政策的形成并不是出于恻隐之心。而是要饭的既敲不出钱来,又榨不出油水,“把叫花子收监,他倒有饭辙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要饭的打官司能当原告,当不了被告。商界、民界不堪要饭的骚扰时,只好“打点打点花子头”,所谓的花子头,就是“丐帮帮主”。旧京的“花子头”并不是电视剧中丐帮帮主的角色。概而言之“花子头”有两手,一手是“打”;一手是“养”。“打”是手持“龙鞭”,在固定地盘上见要饭的就打,打服了,也就调教出来了——按月上交“孝敬”。“养”是给要饭的提供冬季住所。职业叫花子四季滞留城区,冬季是老天爷“收人”的季节,更是“收叫花子”的季节。一夜风雪,街头巷尾总要出现一些“路倒”。这些“路倒”大多是叫花子。德胜门外后九条一带是旧京城乡两不管地区。花子头在这一带建造低矮的土坯房,时人称之为“鸡毛小店”。春、夏、秋三季租给“打工”的,冬季“打工”的都还乡了,“小店”也就成为了叫花子的“冬宫”。“冬宫”地面上铺着一层厚厚的鸡毛,这层鸡毛也就是叫花子的鸭绒垫、鹅绒被了。叫花子住“冬宫”也不是白住,要按例“孝敬”。光凭着打一手,很难成为丐帮帮主,虽说叫花子是贱骨头,不怕打,但也不能真打,逼急了兔子也会咬人。京城是“首善之区”,“法制社会”,要是失手打出人命,后果亦难设想。建“冬宫”广收京城叫花子,帮主之尊也就“势之必然”。旧京城乡不管之地有不少“鸡毛小店”,所以帮之多也是车载斗量。要饭的被时人谥为镇桥侯,丐帮帮主也就被谥为镇桥公了。

  景点位置

  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