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夫妇旧址

  斯诺夫妇旧址插图

  诺在此居住之时,泡子河当尚有水面。在“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了”的年代,秀丽的泡子河风光不能使斯诺安心于讲坛和家中。于是,斯诺从这个院子里走上街头,投身于一二·九运动,写出了通讯——《中国的贞德被捕了》,向世界宣传中国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红军长征到达陕北的消息传来,给斯诺带来新的思考。于是,斯诺又从这个院子里出发,奔赴陕北抗日根据地,进行采访和调查,先后写出专著——《外国记者中国西北印象记》和《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首次向中国人提供了有关中国共产党的真实消息”,也让世界了解中国革命的-和最后胜利的必然性。

  他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笔下的现代侠盗罗宾汉;他是毛主席亲笔题词赞誉的“群众领袖民族英雄”;他是老一辈革命家习仲勋心目中的好领导、好兄长、好朋友—刘志丹。

  在33岁壮烈牺牲时,留下的唯一骨肉是年仅6岁的女儿刘力贞,父亲牺牲时没有留下有形的财产,但却为他留下了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朴实家风。即使过去了80多年,在陕北、在陇东、在他战斗过的红色热土,他的故事仍被传颂,他的精神仍被继承,他的影响依然深远。

  斯诺夫妇旧址插图1

  1936年夏天,年轻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由北平秘密赴陕北苏区,采访长征后抵达陕北不久的毛泽东和他率领的中央红军,在抵达安塞白家坪时,周恩来会见了斯诺,并安排干部护送他跟随一支红军交通队赴当时的中共中央所在地保安,路途中斯诺不止一次听到红军战士们爱唱的一支陕北民歌,歌词中多次出现刘志丹三个字,斯诺记住了,但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护送红军的干部李长林告诉他说,刘志丹是陕甘红军以及陕甘根据地主要创建者、领导者之一,三个月前在东征战斗中牺牲,他深受陕北军民的爱戴,他们编唱了许多民歌赞颂他、怀念他。

  斯诺在保安访问毛泽东期间,多次遇见一位年轻朴实的陕北妇女帮助贺子珍料理家务。缝补衣物,同时还带着一个小女孩儿,约摸五六岁斯诺打听才得知,原来这位年轻朴实的陕北妇女就是刘志丹将军的遗孀,小女孩儿是他唯一的孩子刘力贞。

  斯诺夫妇旧址插图2

  斯诺对刘志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访问了同桂荣,还给她们母女照了相。画面定格一瞬间,实践留下无尽的思念。这张珍贵的照片现就珍藏于我们纪念馆二楼的刘志丹展厅。斯诺访问了刘志丹生前的许多战友和陕北群众,了解了他的生平事迹,后来在《西行漫记》一书中,斯诺用近三千字的篇幅描绘了刘志丹光辉的一生。

  斯诺回到北平后,他的妻子海伦斯诺读了他记述刘志丹的人物传记,深受感动。于1937年春夏时节,她又专程赶赴延安,访问了同桂荣,并且完成了题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刘志丹的人物传记。在开篇中她这样写到:陕西,是中华文化的摇篮,最近在陕西北部,又流传了许多传奇故事,然后流传最盛的似乎要数刘志丹,他和同志们创建的陕甘边陕北根据地为红军长征创造了落脚点和八路军出师抗日的出发点。

  海伦女士将这篇传记的英文手稿带回了美国一直珍藏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初,中国研究斯诺夫妇的学者安危先生访问美国,在看望海伦女士帮助她整理材料时,发现了这篇传记的英文手稿,并征得作者同意把他翻译成了中文,于1982年在陕西省《支部生活》杂志上连载,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斯诺夫妇旧址插图3

  海伦女士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奋斗了一生,她以尼姆威尔斯的笔名写的《续西行漫记》与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一样,为把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介绍给世界人民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001年10月,年过七旬的刘力贞和丈夫张光,被邀请赴美国参加海伦斯诺国际学术研讨会,当一些国际友人得知,刘力贞就是刘志丹的女儿时,他们总是怀着极大的兴趣要求她讲述关于父亲刘志丹的革命故事,我们看到了美国人民渴望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热情以及同中国人民友好的感情。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志,则无畏于圣人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向世界呼吁:各国人民齐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路上,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些历史的美好印记,那些促进文化历史交流的使者,将为构建以友好、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打开一条新的现代“丝绸之路”。

  景点位置

  北京市东城区盔甲厂胡同6号

相关文章